硅谷银行“闪崩”破坏力有多大?(环球热点)
三月十三日,客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市硅谷银行总部外排队等候办理业务。
李建国摄(新华社发)
过去一周,银门银行、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先后“爆雷”,震惊全球金融市场。美联邦政府紧急出手,推出一系列补救措施稳定人心,防止“多米诺效应”冲垮金融业乃至波及整个经济。不过,虽然美国总统拜登坚称“美国银行系统安全”,但市场并不买账,硅谷银行破产引发的“余震”仍在持续。
此次银行关闭事件折射出美国金融系统存在哪些风险隐患?将如何影响全球金融市场?会不会演变成系统性风险乃至金融危机?国际市场密切关注。
银行“爆雷” 引发市场连锁反应
3月8日至12日,美国三家银行——银门银行、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相继清算或关闭。其中,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已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要求有意收购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的银行在3月17日前提交竞标,希望以整体出售方式让两家银行重返私营经济领域。
硅谷银行在加利福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拥有17家分行,是全美国排名第十六位的银行。硅谷银行关闭是自2008年9月以来美国最大的银行关闭事件,也是美国史上第二大银行倒闭案。
为了防止发生挤兑事件,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积极表态并采取行动,但市场并不买账。3月13日,全球银行股遭遇“黑色星期一”,美股银行股集体下跌,多只个股触发熔断。除硅谷银行外,第一共和银行等其他经营方式和客户构成较为类似的银行或将面临相似窘境。资本市场面临恐慌情绪传染和流动性紧张。
因担心银行业动荡冲击中小银行贷款业务,华尔街投行高盛3月15日下调美国今年经济增速预期0.3个百分点,至1.2%。高盛指出,资产值低于2500亿美元的银行,承担了美国约50%的商业和工业贷款。其中,中小银行承担了美国六成的住房贷款以及八成的商业地产贷款。一旦储户对银行信心流失,出现大面积提现的情况,中小银行将被迫压缩贷款业务以保证自身流动性充裕,而这将抑制美国经济增长。
硅谷银行在加拿大、丹麦、德国、印度、以色列和瑞典等国家都有分行。硅谷银行危机也引发了欧洲其他国家监管机构对硅谷银行在当地子公司以及银行业潜在风险的重视。3月12日至13日,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国金融监管机构先后宣布暂停硅谷银行子公司在各自国家的业务。
硅谷银行倒闭事件已引发连锁效应。当地时间3月15日,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流动性困境加剧,在自曝过去两个财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缺陷”后,瑞信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拒绝进一步提供金融援助,瑞信股价重挫。
因其业务遍布欧美多国,瑞信困境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情绪。3月15日,瑞信银行一度暴跌30.8%,创下历史新低并领跌欧洲银行业指数,创1995年美国IPO以来收盘新低。这也导致欧洲主要三大股市3月15日全线大跌,跌幅超3%。泛欧股指斯托克600指数的银行板块重挫7%,创一年多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内外夹击 激进加息成为主因
“此次美国政府出手很快,手段明确且有节制,但要平息金融市场震荡还需要一些时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对本报记者表示,美国政府虽然出手干预,但并未为这些银行兜底。现在,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主要靠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希望通过市场力量干预,而不是靠政府直接救市。美联储发布的银行定期融资计划,只保障储户利益,并不保障投资者利益。对于投资者来说,在硅谷银行危机的影响下,他们所持银行资产的估值面临大幅削减风险,所以市场出现了“情绪抢跑”现象。
作为最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风暴眼”,硅谷银行“猛然崩塌”的原因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3月12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表示,硅谷银行关闭,其核心问题在于美联储持续上调利率,导致该银行所持债券等金融资产市价不断下跌,而非技术行业问题。
过去一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限已从0.25%飙升至现在的4.75%。很多分析人士预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再加息0.5个或0.75个百分点。
“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是硅谷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胡志浩对本报记者分析,此前,硅谷银行在流动性宽松时期吸收大量存款并配置长期限债券资产,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严重,导致利率风险急剧上升。在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加息,特别是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的“利率倒挂”背景下,硅谷银行负债成本陡然上升,持有的大量债券资产价格暴跌,存款人集中取现,导致银行流动性枯竭。